星期六, 5月 05, 2007

市場在變 技術分析也該變


當人們試著了解技術線型並尋求破解時,線型是不是因而也跟著人心的變化跟著改變了呢?
線圖的人性,人性的線圖真是有趣!?

Angel at 2007/04/03 20:03


============================

市場在變 技術分析也該變
2007-04-02 06:54:06

  【MarketWatch紐約4月2日訊】上個月,我稱讚市場在把大多數人搞糊塗方面幹得非常出色。倒不是大家突然之間喪失了投資技能,甚至也不是市場這一次與以往有何不同——我們都知道這種想法多麼危險。那麼,這個月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就我看來,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變化非常快、被徹底分析過的市場。技術面信號將不會像我們預期的那樣起作用。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改變我們的策略作為彌補。換句話說,市場已經改變了,因此交易者也必須跟著改變。

  人性也許是不變的,但市場是變化的。

  看來,等到我們或者我們的交易方法意識到應當採取行動時,市場卻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我們一般情況下會跟蹤的價位。為了更好地應付這種情況,我們從一些基本問題入手。

  支撐位是這麼一個價格水平,在這裡,價格往往不再下跌,原因僅僅是需求上升而供應減少。先前錯過了買進該股的人,在這種價位看到了二次入場的機會。有誰會不喜歡便宜貨呢?

  但是,我最近觀察到的情形是,從更高價位跌落至支撐位的行動要麼是非常快的,要麼根本沒有發生預期中的盤整性停頓。下跌是如此地有力,慣性使價格跌破了支撐位,而在以往,支撐位應該能夠及時地阻止被價格擊穿。

  在圖表上,我們看到支撐位失守,這促使投資者預計進一步的下跌。畢竟,看起來供應方面具有壓倒性的優勢。理性投資者會如何行動?有什麼理由售出?

  但是,把價格打壓得太低的並不是過剩的供應,而是慣性。任何趨勢一旦出現,哪怕是非常短期的趨勢,人們似乎也會很快地跟進。從成交量數字看,人們拋售的資金量並不大,但他們絲毫不肯浪費時間地進行著交易。

  通常,隨著消息流入市場,趨勢會逐漸形成。第一個投資者買進後,第二個投資者就跟進,接著是第三個投資者……不久趨勢就形成了。而最近,這個過程似乎太快了,市場的震盪超出了供需關係所能達到的正常波動幅度。

  換一種說法,當價格跌破支撐位時,需求卻在那裡等著。多頭非常高興能夠在比他們期望的更低價位上買進,因此,股市沒有繼續下跌而是逆轉了。

  我不打算說3月14日的反轉就是這種情形,但看看道指的60分鐘圖表,價格在3月13日猛烈下跌,到14日稍早繼續下跌,直至擊穿大約位於12,040點的支撐位,道指甚至跌到所謂的關鍵心理位12,000點以下60點的水平!

  結果發生了什麼事?股市不僅沒有崩盤,而且逆轉向上,接著頭也不回地一路反彈。需求早就在暗中等待,一旦出現時機,它們毫不留情地跳了出來。
  

  虛假的技術面信號並不新鮮。虛假的破位也不是什麼新東西,因為交易者知道,市場喜歡先洗淨不堅定分子,然後才出現真正的行動。我們現在看到的情形有些令人迷惑,因為虛假的信號在相同的工具中出現得更為頻繁,指數、股票甚至商品期貨都受到影響。

  例如商品研究局指數(Commodities Research Bureau Index)——相比新版本能源股的權重較小。該指數去年11月試驗性地突破了阻力位,次日即宣告失敗,但這絲毫不奇怪,因為經過兩個月的直線式上揚,它已經有點超漲了。
  

  經過幾個月的整固,該指數再次突破,而且這一次出現了一個跳高缺口,這種具有爆炸性的價格跳高行為通常預示著市場心態的深刻轉變。鑒於商品研究局指數在上次突破失敗後顯示出活力——也就是說並沒有下跌太多,這應該是供需狀況真正發生改變並對多頭有利的一個信號。

  幾天內,該指數突破再次失敗,到2月份又在較高價位重複了類似先前的虛假突破循環。然而,在第一次突破失敗幾週後,CRB指數連續出現一系列不斷抬升的高點和低點;在去年11月份買進的人,儘管自那以來屢遭挫折,但到今天依然有盈利。

  那麼,對於這樣一個似乎比任何時候都更喜歡愚弄大多數人的市場,我們應該如何應付?回答是:給市場更大的活動空間,不要假定過去有效的工具這一次同樣能起作用。

  市場總是不斷變化的。

  期權和ETF的出現顯著地削弱了情緒指標的功效。市場廣度指標的效力也因為大量非傳統型投資工具的出現而削弱了,即使我們在計算紐約證交所騰落線時不考慮這些非傳統工具,它們也仍然會影響到計算的結果。例如,投資者如今執行放空策略甚至無需實際上售出一股股票。

  在當前資訊驅動的世界上,每一個投資者都有辦法獲得更低的佣金、即時的資訊以及像職業投資者一樣行事,價格變化比從前快得多了。

  因此,你如果願意使用技術面工具就儘管使用好,但要承認這樣一個事實:你不是惟一關注突破和型態的人。由於更多交易者認識到大家都在關注同樣的東西,他們就會越來越提前地預期突破的發生並進行交易。

  我並不是提倡在技術面信號發出之前就“搶跑”,但我建議每一個交易者重新評估他們自己的交易工具,以確保它們適合於抓住市場的本質。僅僅因為 14天相對強弱指數(RSI)是圖表軟件中的默認配置,並不意味著這是適合今天的參數。另外,僅僅因為我們被灌輸了“5月售出離場”的觀念,並不意味著這個策略在新的、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下仍然適用。

  人性也許是不變的,但市場總在變化。

  “適者生,不適者滅,這是自然界一如既往、永不變更的規律。 ”——威爾斯(H.G. Wells)

  (作者:Michael Kahn)

1 則留言:

whiteknight 提到...

過來看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