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6月 04, 2007

台灣「三低」政策無以為繼

政府治國的無能,我只能用一種遊戲表示 ─ 打地鼠(冒出頭才打下去)。

用這種方式治國,經濟大概也只會被打趴下去吧!

內需不提振,經濟要好很難吧!這我都知道>_<

Angel

==============================

台灣「三低」政策無以為繼

上周,中央銀行與匯出的外資較勁,連續五天全力拉抬新台幣匯率,最後台幣對美元升值了3.38角。同時,央行也在銀行的同業拆放市場中大力的吸收游資,把金融業隔夜拆款利率由五月中的1.721%一口氣拉到月底的3.905%,上升幅度超過1.25倍。除此之外,國內的物價也開始出現明顯的變化,四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雖然僅有0.67%,可是從油價到各項民生物品的價格都在不斷的向上調漲,卻是不爭的事實,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這項數字顯然是失真;不過,四月的躉售物價指數年增率大增7.83%,而進口物價指數年增率竟高達10.41%,可以證明這一波物價的波動原凶是來自於進口成本的上漲。這些變化是否顯示當前台灣的「低物價、低利率、低匯率」的三低環境要改變了?在調整的過程,台灣經濟又會出現甚麼樣的變化?值得進一步的分析。

貨幣政策成經濟包袱
事實上,從90年代起,世界各國的經濟幾乎都處於低物價、低利率的環境之中,原因是新興經濟體崛起,擴大傳統產業投資,如紡織、電器、汽車、鋼鐵、食品等都有供過於求的情形,而渲染過度的千禧年危機,讓電子業的需求在2000年後忽然大減,全球物價均低落。物價低,提供低利率的貨幣擴張環境,讓世界經濟可穩定成長。

至於台灣,1998年9月後的產業危機造成經濟衰退,產生嚴重金融的問題,央行以低匯率政策刺激出口成長,維持一定的貿易順差以支撐台灣經濟;同時,為配合低匯率政策的運作、紓解國內銀行困境、激勵民間投資,央行也一直採取低利率政策。實施至今,客觀形勢丕變,貨幣政策帶來的扭曲現象亦已凸顯,產生的副作用增大,逐漸成為台灣經濟的包袱,已到了重新檢討,改弦易轍的地步。

譬如低匯率政策下的出口順差維持住台灣的經濟成長,但是國內經濟低迷仍難改善,而為配合匯率政策的長期低利率,使部份壽險公司在負利差下,經營困難,瀕臨倒閉邊緣;而且與國際市場利率差距拉大,民間資金大量外流,近來每年約在400億至500億美元之間,國際的套利交易也開始鎖定台灣,在這種情形下,資金外流抵銷掉出口順差,外匯存底不見增長,問題日益嚴重。同時,中東危機造成原油價格居高不下,而中國大陸經濟躍起,對物資需求大增,發展至全球競逐各種資源,國際物價開始大漲,台灣自不例外。

為因應這種情勢,央行拉抬台幣匯率,可以使匯出成本提高,有助減少資金外流;可降低進口物價,紓緩通貨膨脹壓力;也提供利率升高的空間,因為利率高,可以收縮總體需求,抑制物價。這個政策似乎一石數鳥,但是匯率提高代價是出口減少,經濟成長必會受到影響;利率提高,民間投資行為會降低,亦不利經濟;而央行也無法利用匯率的變動來抵銷進口成本的上漲;更糟糕的是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只能收縮總體需求,而目前的物價變動是來自成本推動,影響的是供給成本,兩者交相互動,結果將是市場衰退低迷、失業率攀升、經濟停滯、人們的實質所得減少,而通貨膨脹依舊。

各部會必須聯合作戰
面對經濟變局,僅僅靠央行的貨幣政策單打獨鬥,其效果極為有限,必須要配合擴張性經濟政策,激勵投資,活絡經濟,加上租稅、公共投資政策,橫跨各部會的聯合作戰,才能打得贏這場硬仗,只不知新內閣挑不挑得動這麼重的財經重擔?不過,可以預見的是,台灣低物價、低利率、低匯率的「三低」經濟,可能很快的就消失不見了。

作者為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
殷乃平

1 則留言:

Ting 提到...

我們真的要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