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6月 24, 2007

試想:如果謝長廷請蕭萬長搭配!─ 馬蕭配日月明

昨天聽到消息時,只能用2個字形容我的心情 ─ 興奮。
台灣社會被選舉語言搞的支離破碎慘不忍睹,用真心來喚醒內心深處生命的原始價值,多麼的美多麼了浪漫的組合!雖然馬英九能力稍微不足,但是配上蕭萬長真是絕妙搭配,我倒認為沒有其他組合更適合的了!

心有所感,特別寫首詩祝賀一下:

馬蕭配日月明

路迢迢 風悽悽;
蕭寒冬 景枯寂;
合節氣 迎春雨;
光輝映 不同般;
明心清 現生機;
朝化羽 龍騰躍。

Angel

=======================
試想:如果謝長廷請蕭萬長搭配!
【聯合報╱社論】
2007.06.24 05:07 am

馬英九邀請蕭萬長作競選搭檔,他說,蕭萬長將不只是備位元首,而將是新政府重振台灣經濟大戰略的總設計師。馬英九並幾度稱許蕭萬長為穩健的經濟舵手!

蕭萬長出線幾乎跌破所有人的眼鏡。前天晚上消息傳出時,新聞界的第一個反應幾乎是異口同聲:「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昨天早上的馬蕭記者會證實了這一切,而且同時也可明顯地感覺到那些原認為此事不可思議者,漸漸轉為願意嘗試深入理解箇中道理的心理移變。馬英九選擇蕭萬長,不啻是在試探他的主觀意志與民意期待之間究竟存有多大的落差,這對於選情是極大的冒險!

副手的擇定,是一件可大可小之事。以小視之,不失分即可;但若從大處看,副手的擇定亦可謂是對於選戰詮釋意義的擇定。馬英九選擇了蕭萬長,是欲將二○○八年大選定義為「經濟第一,民生至上」;因此,馬英九未找「令人眼睛一亮」的「新人」,而認為蕭萬長的「年齡」其實就是「經驗」與「知識」的保證。選民是否與馬英九持同樣的看法,這是馬蕭配必須面對的考驗。
若能發揮想像力,蕭萬長其實原應是謝長廷最佳的副手搭檔。蕭萬長近年累積的超黨派形象,正是謝長廷「和解共生」的最佳註腳;蕭萬長罕可匹比的經貿閱歷,更是謝長廷跳脫深綠挾持的最佳槓桿。謝蕭二人的互補性大於馬蕭,倘若是「謝蕭配」,必會引爆一顆政壇超級原子彈;且一旦宣布謝蕭配,蕭的年齡等一切弱點,也就皆不可能受到指指點點!

但是,馬英九選擇了蕭萬長,情況就不同了。議論紛紜,諸如:「毫無新意」、「年齡大了」、「沒有眼睛一亮」、「還是繞不出國民黨自己的圈圈」等等。同是一個蕭萬長,卻可以想像他在「謝蕭配」及「馬蕭配」中,可能受到迥然而異的評論。

然而,「馬蕭配」雖然不如「謝蕭配」有戲劇效果,但是蕭萬長的核心品牌在馬蕭配中卻仍是相當鞏固的。馬英九似乎不在乎副手人選推出時的戲劇張力,而更注意到必須如何定義此次選戰,並向國人預告未來國政的重心將由無謂政爭移向經濟建設。持平而論,馬蕭配在選舉中的戲劇張力確實不夠,但其傳遞的政策宣示意義卻頗堪咀嚼反芻。

馬蕭配顯然想要彰顯「經濟第一、民生至上」的選戰主軸。昨日二人記者會上的主題語彙,如「亞太營運中心」、「兩岸共同市場」、「將整個台灣成為自由貿易區」等,已然超脫了流行的選舉語言。未來在選戰中,極可能出現一方「以台灣(國)名義加入聯合國」,對另一方「將台灣建設為亞太經貿平台」的論述大對決。台灣比較有可能加入聯合國,或比較可能成為亞太平台?如果台灣加入聯合國難以實現,則將台灣建設成為亞太平台是否更形重要?這些思辯,不妨就藉此次總統大選分個是非高下吧!

其實,蕭萬長的生涯正是台灣四十年來政經滄桑的見證。他歷任駐外代表、國貿局長、經建會主委、陸委會主委、經濟部長、立法委員、行政院長,直至二○○○年與連戰搭檔競選失敗;他參與建造了台灣經濟奇蹟,卻亦是台灣內部慘烈政爭的犧牲者;尚不僅此,蕭萬長在政黨輪替後仍欲為台灣經濟找生路,甚至曾出任陳水扁總統經濟顧問小組召集人。至於論及兩岸事務的經歷,蕭萬長閱歷的高度與深度在台灣亦屬不可多得。但是,這樣一個蕭萬長,眼看著就要隱退入歷史的薄暮之中,誰料昨天馬英九又竟將晨曦引至蕭府的窗前。

許多人對馬英九的這個似真似幻的選擇將信將疑。這對於蕭萬長本人應當是一個大驚奇,對多數台灣人也是一個大意外。如此弔詭玄奇的情境,究竟算是蕭萬長本人的第二春,或者其實只是接續了台灣歷史在七年前被李登輝及陳水扁所剪斷的那一個未實現的春天?

歷史充滿已知及未知。如今未知的是馬蕭配究竟將會如何發展?已知的則是謝長廷已經錯過了他的最佳搭檔蕭萬長!

【2007/06/24 聯合報】

======================


聯合報:試想,如果謝長廷請蕭萬長搭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24 08:47:21


  中評社香港6月24日電/馬英九邀請蕭萬長作競選搭檔,他說,蕭萬長將不只是備位“元首”,而將是新政府重振台灣經濟大戰略的總設計師。馬英九並幾度稱許蕭萬長為穩健的經濟舵手!

  台灣聯合報今日刊登社論說,蕭萬長出線幾乎跌破所有人的眼鏡。前天晚上消息傳出時,新聞界的第一個反應幾乎是異口同聲:“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昨天早上的馬蕭記者會證實了這一切,而且同時也可明顯地感覺到那些原認為此事不可思議者,漸漸轉為願意嘗試深入理解箇中道理的心理移變。馬英九選擇蕭萬長,不啻是在試探他的主觀意志與民意期待之間究竟存有多大的落差,這對於選情是極大的冒險!

  社論認為,副手的擇定,是一件可大可小之事。以小視之,不失分即可;但若從大處看,副手的擇定亦可謂是對於選戰詮釋意義的擇定。馬英九選擇了蕭萬長,是欲將2008年大選定義為“經濟第一,民生至上”;因此,馬英九未找“令人眼睛一亮”的“新人”,而認為蕭萬長的“年齡”其實就是“經驗”與“知識”的保證。選民是否與馬英九持同樣的看法,這是馬蕭配必須面對的考驗。

  若能發揮想像力,蕭萬長其實原應是謝長廷最佳的副手搭檔。蕭萬長近年累積的超黨派形象,正是謝長廷“和解共生”的最佳註腳;蕭萬長罕可匹比的經貿閱歷,更是謝長廷跳脫深綠挾持的最佳槓桿。謝蕭二人的互補性大於馬蕭,倘若是“謝蕭配”,必會引爆一顆政壇超級原子彈;且一旦宣布謝蕭配,蕭的年齡等一切弱點,也就皆不可能受到指指點點!

  但是,馬英九選擇了蕭萬長,情況就不同了。議論紛紜,諸如:“毫無新意”、“年齡大了”、“沒有眼睛一亮”、“還是繞不出國民黨自己的圈圈”等等。同是一個蕭萬長,卻可以想像他在“謝蕭配”及“馬蕭配”中,可能受到迥然而異的評論。

   社論指出,然而,“馬蕭配”雖然不如“謝蕭配”有戲劇效果,但是蕭萬長的核心品牌在馬蕭配中卻仍是相當鞏固的。馬英九似乎不在乎副手人選推出時的戲劇張力,而更注意到必須如何定義此次選戰,並向人民預告未來施政的重心將由無謂政爭移向經濟建設。持平而論,馬蕭配在選舉中的戲劇張力確實不夠,但其傳遞的政策宣示意義卻頗堪咀嚼反芻。

  馬蕭配顯然想要彰顯“經濟第一、民生至上”的選戰主軸。昨日二人記者會上的主題語彙,如“亞太營運中心”、“兩岸共同市場”、“將整個台灣成為自由貿易區”等,已然超脫了流行的選舉語言。未來在選戰中,極可能出現一方“以台灣(國)名義加入聯合國”,對另一方“將台灣建設為亞太經貿平台”的論述大對決。台灣比較有可能加入聯合國,或比較可能成為亞太平台?如果台灣加入聯合國難以實現,則將台灣建設成為亞太平台是否更形重要?這些思辯,不妨就藉此次總統大選分個是非高下吧!

  社論認為,其實,蕭萬長的生涯正是台灣四十年來政經滄桑的見證。他歷任駐外代表、“國貿局長”、“經建會主委”、“陸委會主委”、“經濟部長”、“立法委員”、“行政院長”,直至2000年與連戰搭檔競選失敗;他參與建造了台灣經濟奇蹟,卻亦是台灣內部慘烈政爭的犧牲者;尚不僅此,蕭萬長在政黨輪替後仍欲為台灣經濟找生路,甚至曾出任陳水扁經濟顧問小組召集人。至於論及兩岸事務的經歷,蕭萬長閱歷的高度與深度在台灣亦屬不可多得。但是,這樣一個蕭萬長,眼看著就要隱退入歷史的薄暮之中,誰料昨天馬英九又竟將晨曦引至蕭府的窗前。   許多人對馬英九的這個似真似幻的選擇將信將疑。這對於蕭萬長本人應當是一個大驚奇,對多數台灣人也是一個大意外。如此弔詭玄奇的情境,究竟算是蕭萬長本人的第二春,或者其實只是接續了台灣歷史在七年前被李登輝及陳水扁所剪斷的那一個未實現的春天?

  歷史充滿已知及未知。如今未知的是馬蕭配究竟將會如何發展?已知的則是謝長廷已經錯過了他的最佳搭檔蕭萬長。

相關專題: 兩岸時評

===============================
中國時報 2007.06.24 
「拚經濟」終於不只是選舉口號
中時社論

他當然不是新面孔,顯然也不是年輕人。不過,當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宣布,他的競選副手搭檔是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蕭萬長時,不少人還是喘口氣地慶幸:選舉拚經濟,終於不只是口號,而將成為行動!

蕭萬長是專業財經官僚出身,一腦袋想的,除了台灣經濟發展和永續經營,別無其他。歷任財經部會首長,擔任行政院長期間,歷經當年最艱鉅的東南亞金融風暴考驗,二○○○年出任連戰競選總統的副手人選卻重挫,讓國民黨失去政權。

坦白講,這樣的經驗,可能讓許多人視政治為畏途,不希望再將生命與精力,耗費在惡質化的選舉戰場上。打滾多年的政壇老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從不諱言他「輸怕了」,抬轎的人都怕,遑論曾經坐轎的人。但是,蕭萬長克服了他的猶疑、厭煩、甚至畏怯,他選擇再面對一次。

這一次,情勢看來,未必會比二○○○年更輕鬆,甚至很多人都不再看好馬英九,外界看待蕭萬長,有相當部分就像綠營的反射式反應:他是敗戰之將、他是老面孔、連戰都拉不動,他哪有機會助馬勝選?蕭萬長顯然也早有心理準備面對這樣的譏評,就在馬英九宣布他為搭檔的同時,他毫不迴避,坦率地公開表示,他為了世代交替,所以請辭國民黨副主席,自己已經六十八歲了,如果有機會當選,「再為台灣拚四年。」

換言之,他已經預告,只做一任四年,為台灣拚回一點元氣。蕭萬長一輩子一心為台灣做事,對他來說,只要還有機會為台灣做點事,就非做不可;只要努力過,不論結果如何,都不會遺憾;從不努力,眼看著台灣沉淪,才是最無法忍受的事。

他的用心,政黨輪替後最見煎熬;他為甫掌政權的陳水扁總統主持經發會、同意出任陳水扁的APEC特使、甚至還出任陳水扁的「總統經濟顧問小組召集人」;在扁政府民氣最低迷的時候,他同意共同主持經續會,即使外界都批評扁政府拿大拜拜式的會議,拚經濟的虛象,他還是寧可選擇相信,為的不過就是他的初衷:能為台灣拚一點就是一點。

這樣的選擇和用心,很長一段時間得不到國民黨和泛藍群眾的支持,認為蕭萬長搞不清楚狀況,該和藍營站在一起與綠營拚搏戰鬥的時刻,竟然還去幫忙。蕭萬長卻不這麼想。選舉是競爭,不是鬥爭;選舉拚搏難免,但選後要在最短時間內回歸常軌;政治人物的輸贏,哪裡比得上民眾的生計和台灣的發展重要呢?辭卸國民黨副主席之後,他等於徹底從政治泥淖裡退出。但他沒讓自己閒著,依舊把自己的精力和時間,擺在台灣經濟發展之上;特別是面對中國崛起的大趨勢,如何找出台灣的出路。

蕭萬長非常具體地提出,將台灣開放為「自由貿易區」,主動以最惠國待遇「向全球招手」,「政府不能只求面子,先求裡子,裡子有了面子自然就來。」這麼簡單的道理,蕭萬長反反覆覆,完全不藏私地向所有正在執政、可能執政的政治人物宣揚,扁政府聽不懂或聽不進去,是叫人最莫可奈何的事。

坦白講,以蕭萬長不擅言詞,不懂選舉語言,尤其厭惡選舉操作的從政風格,他實在不適合打選戰。要他罵人、耍詐,他寧可揮袖走人。他的財經專業性格已經遠遠擺脫所謂族群、本土等特質,他既不是年輕人,更不是女人,馬英九選擇他做為搭檔,確實不能說這是以勝選為最終考慮的「選舉組合」,但卻不折不扣是為重振低迷挫敗的台灣尋找轉機的「治國組合」。

綠營可以譏評蕭萬長是老面孔,沒有新意;但是,民進黨總統參選人卻不能不慎重思考:政治對立七年多的台灣,需要的到底是「選舉組合」還是「治國組合」?謝長廷選擇葉菊蘭,考量的是族群、性別;選擇蘇貞昌,考量的是派系平衡、政治妥協,不論葉或蘇,坦白講,都是「選舉組合」,都是選舉考量而非治國考量。

面對馬蕭配,綠營檯面上大可以譏嘲以對;但是,面對台灣當前處境,馬英九讓蕭萬長動容的一句話,「台灣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你我豈能袖手旁觀!」所有準備競逐二○○八大位的政治領袖,都應該更深沉地想想:選舉,對個人或政黨是重要;但是,對人民而言,治國更重要。

沒有留言: